标签归档:什么是体育综合体

商业+体育!解码全球八大体育综合体的沉浸式营造策略

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商业形态的不断创新,体育综合体这一实体类型已悄然成为热门。体育综合体是城市综合体的延伸,在体育、娱乐、餐饮与零售等各业态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扶持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综合体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载体之一,不仅能满足家庭式消费需求,也以消费带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飙马商业地产将为大家分析国际八大沉浸式体育综合体案例,厘清体育综合体概念,并解码体育综合体沉浸式营造的方法。

早在2014年的《46号文件》中,就提到了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概念。此后,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都在鼓励和引导各地进行体育综合体项目开发的探索。

与此同时,商业地产的不断升级和竞争,也面临着综合体、商圈如何引入新业态,以此丰富内容、提升线下人流、场景活力的挑战。或者说,对于地产开发商而言,抛出新型业态的综合体概念,在竞价拿地阶段有着一定的优势。

「依托大型商业项目,以体育为引领,将餐饮、娱乐、购物等产业进行深度整合、融为一体,按照综合体的思路,满足大众综合性需要的线下消费场景,包括项目综合性、家庭消费模式综合性、服务综合性。」

可见,体育综合体这个定义中最关键的要素不是体育本身,而是与综合业态的结合。所以体育元素、内容、主题,只是打造体育综合体的必备条件之一。体育综合体有效的规划和运营,基于的是合理的业态分布,各生态的互相导流以及承载一个综合体运营的外部环境(辐射人口数、经济水平、交通便利性、公共配套、文化特性等)。

曾任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场馆设计工作的罗德·希尔德(Rod Sheard)先生,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体育场馆的五代进化论:体育场馆由最初满足基本赛事、观赛需求,逐步被赋予社交、休闲、商业化、电视转播主体等功能,逐步进化至目前的第五代模式,暨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工具。

第五代体育场馆并不是一个单纯、独立的体育建筑,而是需要与当地的城市规划、社区居民、交通枢纽有机结合,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引入零售、教育、医疗等多种业态,以此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前来消费和使用。

第五代体育场馆更多地融入城市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与沉浸式业态融合,呈现出了场景化、交互化、体验化的文化属性,不仅满足于运动需求更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线育场景与社会的结合,在体育产业、事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其载体是第五代体育场馆。但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该场景的实体呈现便是体育综合体。而这样的项目,普遍需具备以下几个维度的功能:

包括但不局限于体育运动参与、体育教育培训、群众体育赛事承办、体育用品装备购买、体育娱乐观赛等。

包括但不局限于公益活动举办、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商业办公空间打造、引入医疗资源、升级公共交通资源、提升辐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辐射地区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健康指数等。

包括但不局限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招商引资、引入新消费业态、解决当地就业等。

目前主流的体育综合体可细分为两类——地标性体育综合体和社区型体育综合体。因为区位、辐射人群、消费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类综合体的功能有明显的不同。地标性综合体需要具备举办专业赛事、文化活动、商业演出,对综合体内交通流线、人群快速聚散有较高的要求。

而社区型综合体的体育功能重心是健身运动、基层赛事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其规模、商业配套引进和业态布局,都与地标性综合体有着不小的区别。

众所周知,卡塔尔世界杯的花费惊人。人口仅280万的卡塔尔为这次世界杯投入了约2290亿美元,包括新建体育场、机场、酒店、购物中心、地铁、公路以及——将沙漠中的村庄卢赛尔(Lusail)升级为一座现代化城市。

卢赛尔城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北部,是卡塔尔人的“雄安新区”,是卡塔尔人的“体育之城”、“未来之城”。该城主打名片就是体育,期望用体育来带动城市的品牌与发展。

近年来,卢赛尔新城举办了许多重量级的体育赛事,比如2015年世界男子手球锦标赛和2021年首届卡塔尔F1大奖赛……当然,还包括卡塔尔2022年世界杯:

这里有能容纳9.2万人的卢赛尔体育场,其外形就像一个硕大的“金钵”,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建筑,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球场之一,承担开幕式、决赛、闭幕式等重要活动,世界杯过它将成为卡塔尔的国际化地标性建筑。

卢赛尔这座城市规划了19个区,有约20万居民,除了住宅区之外,最多的就是“高尔夫区”、“体育场区”、“娱乐区”、“娱乐岛”之类的休闲区。

淡滨尼天地总建筑面积达12万㎡,整体建筑布局呈回字型,与公共绿地结合并形成更有活力的城市街景,是新一代社区中心开发模式的典范。

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公共服务中心、运动场、图书馆、家庭医疗中心、运动科技中心、游泳馆、乐龄活动中心、小贩中心、民众俱乐部和零售商店等各功能区散布其中。

在这里,人们有更多的选择性,运动健身、休闲购物、政府服务……一切皆有可能。

中心的足球场除了成为社区大型活动的主要场地,平日也是居民晨运、散步、休闲的绿色市镇广场。

Sport Society 位于迪拜发展最为成熟的 Mirdif 住宅区,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综合体,辐射范围覆盖超过100万居民。

Sport Society面积约8万方,共有3层,由体育、零售、大健康这3大业态构成。

体育业态方面有健身、竞技、攀岩等,零售业态方面的运动品牌以及餐饮商户,和大健康业态方面的诊所和医疗中心。

一楼是一个巨大的竞技场,灵活性极强,整层空间可以作为超过40种运动的竞技场,包括足球、篮球、保龄球、棒球、高尔夫等。

除此之外,一层竞技场还有常年维持在 -5°C的冰场为职业冰球等国家队提供训练、竞技空间。并设有高科技健身中心、蹦床公园、台球馆、攀岩中心等设施,为消费者提供多元的健身运动选择。

Sport Society 3层是一个奥特莱斯,容纳着众多运动品牌;同时,餐饮商户也全部集中在3层,其中还包括 Sport Society 的自营咖啡厅。

大健康业态方面,Sport Society 有一个诊所和一个医疗中心,主要提供运动康复,以及因运动造成的身体损伤等疾病治疗。

活动屋顶在需要时也可“变身”为一个运动场;室外 LED 屏幕主要用作赛事转播,室内屏幕除了可服务于赛事之外,亦可用作艺术装置。

Life Time Center 是典型集健康生活方式与商业为一体的空间,由购物中心 Atrium Mall于2017年改造后成为波士顿当地健康医疗的重要场所。

总面积约2.8万方,在健康、营养、形象管理、理疗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它由两个主力店组成:医疗中心 Chestnut Hill Medical 和康养中心 LT Proactive Care。

除此之外,Life Time Center 还有7个健身工作室、400余件专业器材,提供健身和运动课程;自营的 Lifecafe 提供健康餐以及 LifeSpa 作为 Spa 馆提供相关服务。

其他服务业态多与形象管理有关,瑜伽课程、美发沙龙、美甲服务等都能从 Life Time Center 获得。

ALEJA 购物中心屋顶体育场面积6200方,包含排球场、篮球场和足球场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健身区、一个跑道、一个自行车道和一个带有休息区和儿童游乐区的小公园。

为了给运动场创造良好的可达性,以及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运动健身中来,ALEJA在 每个餐饮商户内均设置了体育场入口。

与ALEJA类似的还有日本大阪Qs Mall,虽然 Qs Mall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区购物中心,但其运动空间同样极好地承担了社区服务功能 。

Qs Mall的屋顶跑道有3圈,长300m,宽约4.5m,2条跑步专用,1条步行专用,并免费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Qs Mall屋顶还拥有两个五人制足球场、室内还有攀岩主力店、健身房、儿童专属运动空间等。

森之宫Q’s mall运动主题购物中心,零售业态占比52%,以运动用品零售为主;配套设置19%餐饮业态,以营养科学搭配餐饮为主;以及医院、培训等相关生活配套设施。

American Dream总于纽约大都会核心地带。项目占地约27.87万平方米,集零售、餐饮、娱乐、旅游于一体。

这里拥有北美最大的全室内梦工厂水上公园、游乐园、12层高的室内滑雪滑冰乐园、87米高的摩天轮、6500平方米的水族馆、国家冰球联盟场馆大小的冰球场、4.27万平方米的奢侈潮流区域及15间全套服务餐厅等。

其中,国家冰球联盟标准场馆大小的滑冰场,全年开放,包含娱乐性项目、曲棍球项目、游览性演出与展览、专业滑冰课程、团建项目、生日派对等服务。

2万平方英尺的大健康中心,提供一流的锻炼、健身、营养、美容、spa品牌与设施场所。项目50英里辐射范围内居住2000万人口,家庭平均收入97000美元,预计项目年客流4000万人次。

L.A.LIVE是洛杉矶市中心打造的一座体育娱乐中心,集办公、酒店、餐饮、购物和娱乐为一体的沉浸式综合娱乐性区域,建设总投资约25亿美元。

整体区域共有6个街区,聚集了斯台普斯中心、格莱美展览馆。此外还有19家餐厅、超过1000间酒店房间和224套奢华公寓。

斯台普斯体育中心是整体项目规划的核心,被人们熟知的NBA洛杉矶湖人队与快船队共同主场。

在举办多种体育项目之外,斯台普斯还举办演唱会、颁奖晚会等文艺演出及政治集会,格莱美音乐颁奖典礼多次在斯台普斯中心举行。

当下,国内的体育服务综合体也逐渐多了起来。结合国外案例及国内现实状况,值得体育综合体的开发运营者借鉴:

在用地紧张的城市找到增量空间做体育综合体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旧厂房改造,或者像波士顿的 Life Time Center 那样利用闲置的商业空间。

国内的体育综合体目前涉及的业态相对分散、单一,更常见的是在体育综合体内举办各类游乐活动。而健康医疗业态作为附属的必要服务,也已成为国外体育综合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造健康生活生态圈,形成沉浸式业态的聚合效应,可以成为国内体育综合体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生态体育:体育场馆园区小镇综合体投资设计运营规划,康养文旅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升级。

做体育综合体之前请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点点专栏

体育与地产结合的线下场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想要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2018年开始,氪体陆续参与了多个体育综合体项目的调研、咨询和项目引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体育综合体项目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误区,借着这篇文章的机会,与行业做一些探讨。

大概从2017年开始,各类体育主题小镇拔地而起,承载了体育+消费+旅游+康养等多个产业融合的重任。近5年过去,这些项目如今的生存状况,似乎不需要我们再揭一次伤疤。

与此同时,「体育综合体」的概念接过了小镇的大旗,成为了体育地产项目拓进的方向。

过往3年,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新建成的体育综合体项目,也激发了各地方兴建体育综合体、改造成为体育综合体的意愿。诚然,相比起体育小镇,体育综合体显然有着更为切实的生存、运营逻辑和市场空间。但在进入正题之前,需要再强调一个核心观点:

中国体育线下场景的创新与形成,一定不能简单地复制国外已经成熟的案例,或是以这些成功的案例,无法佐证其模式也能够在中国适用。

举例而言,法国的霞慕尼、新西兰皇后镇和瑞士的达沃斯,都是此前我们在讨论体育小镇时的案例,并总结其成功的方法论。

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体育小镇成功典范,并不是在诞生之初由政府或开发者主导,先确立了要做体育小镇的概念,然后各类配套随之拔地而起,由此吸纳了消费者、游客和更多商业合作伙伴。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体育小镇是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作用下,基于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历史等资源而逐渐形成的线育场景。

因此,就我个人看来,看似成熟的体育小镇概念和其商业模式,在当下中国的体育市场中是不成立的。

而体育类的综合体,虽然在国外的体育产业中鲜有案例和类似模式,但却非常符合目前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的各个要素,是基于我国自身条件的合理的体育线下场景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有更多政府、企业和机构开始着手体育综合体项目的发展。那么在做体育综合体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以下这四个问题:

早在2014年的《46号文件》中,就提到了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概念。此后,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都在鼓励和引导各地进行体育综合体项目开发的探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发展体育综合体的相关内容

于此同时,商业地产的不断升级和竞争,也面临着综合体、商圈如何引入新业态,以此丰富内容、提升线下人流、场景活力的挑战。或者说,对于地产开发商而言,抛出新型业态的综合体概念,在竞价拿地阶段有着一定的优势。

因此,已经在做和计划要做的体育综合体项目从2018年开始呈井喷态势,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目前,对体育综合体理解往往会出现几个误区:

只要有体育主题和体育元素,就可以打造有效的体育综合体;

从实操的角度来看体育综合体,以上想法都存在局限性。我们先追本溯源,再看看体育综合体的概念:

「依托大型商业项目,以体育为引领,将餐饮、娱乐、购物等产业进行深度整合、融为一体,按照综合体的思路,满足大众综合性需要的线下消费场景,包括项目综合性、家庭消费模式综合性、服务综合性。」

可见,体育综合体这个定义中最关键的要素不是体育本身,而是与综合业态的结合。所以体育元素、内容、主题,只是打造体育综合体的必备条件之一。

体育综合体有效的规划和运营,基于的是合理的业态分布,各生态的互相导流以及承载一个综合体运营的外部环境(辐射人口数、经济水平、交通便利性、公共配套、文化特性等)。体育综合体应该有多大,是否配套场馆,那就是下一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目前体育综合体的概念不是太窄,而是太过于宽泛,让行业内外形成了一种哪里都可以做体育综合体的错觉。实际上,如果把体育综合体的概念以广义和狭义来区分,更有利于针对不同条件的项目进行评估和规划。

广义概念中,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厂房改造、商业体结合,这四类项目都可以被归于体育综合体的范畴内。但实际上,前两类并非真正的体育综合体,只能说具备了部分成为体育综合体的先天条件,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以升级为体育综合体。

对于国内大部分体育场馆而言,其改造为体育综合体的难度极大。一方面在于其场馆规划修建初期,并未将未来转型综合体的各类消费功能纳入其中,导致转型困难。一些成熟的、城市地标性场馆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极大地利好其升级为体育综合体,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高昂的改建成本和漫长的时间成本,以及未来运营的不确定性。

因此,目前该类综合体升级的案例仅存在于北上广深这些超一线城市,像华熙五棵松、上海梅奔中心、深圳春蚕等项目,虽然是场馆转型综合体的成功案例,但对于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而言,目前还不具备普遍的可复制性。

此外,各地方依旧有许多正在筹划或刚刚落成的体育场馆。其改造的可塑性更强,成本较低,但往往这些场馆所处区位都是在城市的新区,辐射居民数量、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又无法承载一个体育综合体。

总而言之,将体育场馆成功改造为体育综合体,不是说完全无可能性,但过程中需要满足一些苛刻的条件,以及解决一系列棘手问题。关于这一代表性国内案例的分析,也可以重点关注下,明年底改造落成后的北京工人体育场。

再看看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公园,其规模、体量上小于体育场馆,针对的也是参与型的群众体育人群。这类项目的关键功能是通过各类体育空间和场地,以市民健身休闲服务为主要业态,是政策规划的15分钟城市社区健身圈的重要场景。

但是,体育公园往往只能解决体育场地不足和单纯的体育运动参与的问题,受困于场地规划限制,其与其它业态互相联动,以形成综合体效应的困难不小。位于广西南宁的李宁体育公园,已经是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项目。

与此同时,厂房改造的体育空间、体育与商业的结合空间,更接近于狭义的体育综合体概念。一些城市为了盘活存量资源,开始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利用闲置厂房、车间、仓库进行改造,融入体育功能和各类消费场景。在市场化的作用下,催生出了更有活力,配套功能更为丰富、布局更为合理的体育运动空间,也可以说是在体育综合体概念出现之前诞生的第一批体育综合体。位于上海嘉定区的翔立方,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项目。

最后,便是近些年商业地产与体育主题内容紧密结合的体育综合体项目。这其中同样有完全新建项目和已有项目改造升级的区别。但无论如何,这些体育综合体都需要具备把体育项目作为主力店,发挥体育业态强体验性带来的“吸客”特点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商圈、购物中心的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效益,达到跨界融合、配套业态、增值服务等方面的效果,最终形成以体育为入口的闭合消费生态圈,提升竞争壁垒、顾客粘性和消费量级。宁波的中体SPORTS城,阿里体育在杭州、苏州的体育中心,融创、万达旗下的一些文旅综合体项目,都具备上述的作用,也是较为成熟的体育综合体案例。

基本捋清了体育综合体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后,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体育综合体应该如何打造和建设。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体育综合体应该具备、承载什么样的功能。

在这个方面,体育场馆过去三个世纪的发展趋势,倒是能很好地诠释体育综合体的定位。

曾任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场馆设计工作的罗德希尔德(Rod Sheard)先生,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体育场馆的五代进化论:体育场馆由最初满足基本赛事、观赛需求,逐步被赋予社交、休闲、商业化、电视转播主体等功能,逐步进化至目前的第五代模式,暨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希尔德先生的研究中,第五代体育场馆并不是一个单纯、独立的体育建筑,而是需要与当地的城市规划、社区居民、交通枢纽有机结合,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引入零售、教育、医疗等多种业态,以此吸引更多当地居民前来消费和使用。体育场馆更多地融入城市和社区的日常生活中,是第五代体育场馆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线育场景与社会的结合,在体育产业、事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其载体是第五代体育场馆。但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该场景的实体呈现便是体育综合体。而这样的项目,普遍需具备以下几个维度的功能:

1. 体育属性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体育运动参与、体育教育培训、群众体育赛事承办、体育用品装备购买、体育娱乐观赛等

2. 消费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餐饮、零售、电影、休闲娱乐、美容美发、酒店住宿等

3. 社会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公益活动举办、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商业办公空间打造、引入医疗资源、升级公共交通资源、提升辐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辐射地区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健康指数等

4. 经济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招商引资、引入新消费业态、解决当地就业等

当然,位于不同区位的体育综合体的定位和承载的功能,肯定各不相同。而目前各地在进行体育综合体规划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往往出在这里——体育综合体定位模糊所造成的功能错位。

举例而言,目前主流的体育综合体可细分为两类——地标性体育综合体和社区型体育综合体。因为区位、辐射人群、消费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类综合体的功能有明显的不同。地标性综合体需要具备举办专业赛事、文化活动、商业演出,对综合体内交通流线、人群快速聚散有较高的要求。

而社区型综合体的体育功能重心是健身运动、基层赛事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其规模、商业配套引进和业态布局,都与地标性综合体有着不小的区别。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地方的体育综合体明明只具备成为社区综合体的条件,但规划的又是地标综合体的规模和功能,最终做出了个四不像,给后期的运营带来巨大压力。

再延伸说一育综合体定位不准,承载的功能混乱的问题,这背后其实是筹备建设体育综合体时目的不明确所造成的。目前,做体育综合体大致基于三个维度的原因:

实际上,上述前两种体育综合体定位都是不成立的。因为仅依靠赛事和某项体育运动来定位体育综合体,规划综合体的功能,是片面的。一方面容易误导建筑设计的环节,另一方面相当于给后期运营设置了一个地狱级的难度。

再通俗些来说,就是在这样的定位下,你认为很重要的功能和亮点,在综合体全年的运营中加起来可能只有1个月能发挥其价值,那么剩下的11个月,该怎么办?

极具参考价值的体育综合体项目——新加坡淡滨尼天地(OUR TAMPINES HUB)

当然,也会有一些地方的体育综合体项目只是地产开发商打造的噱头和产业勾地的工具,这种情况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综合体项目的定位和功能捋不清楚,那么之后的工作就会陷入不断发现坑、填坑的循环中。所以还是希望利益相关方能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再推进下一步的工作。

第三个问题,关注体育综合体的运营层面。目前的市场正面临着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新建、在建和改建的体育综合体项目不少,但却缺少能运营的人和团队。政府、开放商在投资建设综合体后,自身却无法承担,或是不知道如何承担未来综合体的运营工作。

不仅如此,更严峻的问题是很多综合体的所有方,都希望从成熟的项目里引进外部运营团队,帮他们进行业态引进、体商融合、会员体系打造等从头到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仿佛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团队,就与综合体的成功运营画上了等号。

首先,国内成熟体育综合体的团队、人才凤毛麟角,人力资源不具备大规模复制的条件。此外,每一个体育综合体都有其内外部因素的差异,即便是引入非常成熟的外部团队,也无法完全替代原有项目建造方、所有方对于该项目的理解。

因此,体育综合体想要有长期的发展,就应该由业主方来进行运营,或是主导运营工作。

一个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基本不存在什么立竿见影式的锦囊妙计。确立业主方的运营身份,才能在未来产生更多的利于综合体业务发展的条件。运营能力是一个体育综合体打造品牌、IP价值的核心,这样的不可复制竞争力必须要抓在自己手上,才能够保证项目的长期活力。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此后进行复制和规模化发展,形成完善、成熟的体育综合体业务。

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又来了,业主方和开发商如何摒弃掉房东思维,逐渐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主动运营意识呢?

其实体育综合体的运营,既不是招租收租这么简单的概念,也没有想象中的这么深奥和困难。其核心还是要搞明白体育综合体在运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首当其冲的,是明白「以体促商,以商养体」的体育综合体运营准则。详细而言,便是要以体育主题项目、活动、赛事来代替传统的商业推广,通过体育聚集人气、聚拢人流,以此提升整个综合体的在各个业态的运营收入,并反哺体育,实现体育与相关业态的互促发展。

那么运营商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这四个步骤的关键节点进行资源的掌握和工作的管理。根据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团队的结构和工作重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让业主方手握运营权,并不是说不能与外部团队进行合作。

在运营的各个阶段,都应该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以不同的模式进行合作。比如说在核心的体育内容、IP品牌方面,因其是主力的引流业态,也是最重要的不可复制竞争力,那么以自投、共投、成立合资公司等模式吸纳合作方,且进行长期的绑定,都是可以考虑的。

而针对餐饮、零售等壁垒较低,但有可能成为营收主力的业态,可以通过场地租赁、销售提点分成等方式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综合体的运营方就可以思考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来盘活整个业态,促进其生态的良性循环。这些问题是非常实操和具体的运营规划,需要一事一议,我们就不在此展开讨论了。

总而言之,体育综合体的运营,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道理并不适用。该自己踩的雷,交的学费,一样都少不了。

最后,再聚焦一个算账的问题。在体育产业的各细分领域中,体育综合体这样与地产相结合的项目属于投入大、周期长的一类。因此,在商业模式和财务预测方面相对而言也需要更加谨慎。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体育综合体这个账,从不同的维度算,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进行财务测算的主体究竟是什么。

一个总原则,做体育综合体的帐不能往小了算。比如运营方在测算是否该以装修补助、房租水电补贴来打造、引入一个体育项目时,不能只根据单店的模式来评估其投入是否值得。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做体育业态的决策,那么在体育综合体的运营初期基本没有项目是符合正常的投入产出比预期的。

但我们在之前的部分已经强调过,体育综合体内的体育业态在其初级运营阶段,盈利并非主要任务,打造其独特的体育线下场景,有效地通过体育内容聚集人流才是重点。

再举例而言,目前已经运营成熟的一些综合体项目,以亏本的方式大批量促销其健身房会员、游泳会员,其用意就是让更多人更高频地来到这一场景,并尽可能地逗留更长时间,因为这对应的便是更多的消费转化。

以这样的方式来算账,单个店铺、项目的投入产出也就不必过于纠结。当然,这一前提条件是业主、运营商、合作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都认可该模式,并在初期明确规定各自的投入模式和收益分配。

更大的维度上,做体育综合体还不能只看运营层面的投入产出,更需要考量的是整个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在综合体辐射范围内的地区,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其价值都有可能得到提升。

以此同时,一个成功的体育综合体,能够有效提升该辐射地区的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发展,完成5亿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均2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等计划。由此,该综合体的运营发展,必将能够得到更多当地的相关政策扶持。

上述提及的4个问题,便是过去几年氪体在深入体育综合体调研、规划、咨询工作中所总结出的追本溯源的关键。而实际上规划一个体育综合体,本质就是把以上的一个问题拆分成多个子问题,而每个子问题又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孙问题,直至细化到最实操层面的问题得到解答和梳理。

这样的体育综合体规划思路不但能有效发现、解决问题,其实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一些项目并未迎来合适的启动时机,需要等待内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成熟。在找不到正确答案之前,至少排除了部分错误答案。

当然,这篇文章里涉及的内容,也仅仅是体育综合体规划中的冰山一角,许多更为具象、实操的内容会在未来逐步与行业进行沟通和分享。与此同时,也欢迎有需求和意向的体育综合体的开发商、业主、运营方及合作方,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调研、咨询等领域的合作。

体育综合体一道待解的“综合题”

作为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载体,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日益受到青睐,但许多问题也迎面而来——

浅白色的道路,通往一处处深灰色的建筑,路旁草木葱茏。走进那一处处建筑,发现别有洞天,竟然是健身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篮球馆、游泳馆等,附近还有茶室、便利店、营养餐厅……这里,原本是邢台市五金线材厂厂区,如今却变成了邢台博远运动中心。

在该中心的场馆区徜徉,感觉不到一般的城市健身场所的逼仄、拥挤,有的只是赏心悦目、宁静舒适。这一座座健身场馆是利用闲置的旧厂房改建的,内部空间也很宽敞,没有丝毫局促之感。

5月9日上午,记者在博远运动中心遇到32岁的徐女士时,她已在恒温游泳池里游了两个来回。她说已和练瑜伽的好友约好,等她游完泳一块儿去运动中心的茶室喝茶聊天,“不像以前,健完身还得走老远找聊天的场所。”

正在综合器械区健身的小王告诉记者,相对于他以前在商业繁华区的健身俱乐部办年卡,这里实惠得多,一年1000多元钱,不限次数,不限场馆,“健身环境还挺有特色,看上去挺有文艺范儿。”

邢台博远体育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霞介绍说,她曾在五金线材厂供职,后来投身商海,业余时间也健健身。这两年,看到健身场馆很红火,她就动了投身健身产业的心思,但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健身场馆已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想到五金线材厂的厂房已经闲置了两年多,她灵机一动:何不将这些闲置厂房改造成集运动健身和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健身消费场所?这样既能满足群众需求,又盘活了闲置设施,还能节省投资、缩短建设周期。

她的想法得到了邢台市体育局的认可和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博远运动中心于去年9月正式营业。如今,每天晚上前来这里健身的人络绎不绝,周末各健身场馆更是场地难求,游泳馆周日有时一天就能接待七八百人。

截至目前,中心已接待健身群众约12万人次,为群众提供免费、低收费健身服务4万次,培训青少年学生2000余人。此外,中心还承办了邢台市桥东区全民健身综合运动会、邢台市羽毛球大奖赛总决赛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邢台博远运动中心是一家体育服务综合体,简称体育综合体。”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调研员陈志军介绍说,作为体育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概念由来已久。国务院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该意见还明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

在河北体育学院体育产业教研室的庞善东博士看来,体育综合体是当前城市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的潮流。“体育综合体是体育建筑与城市人文生活结合的产物,是以体育为主导的城市服务综合体。因为能够凸显文体活动、休闲娱乐、特色消费等有关业态优化组合带来的集约效应,目前国内体育综合体建设发展日益受到青睐,比如江苏省就曾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80—100座体育综合体。”

庞善东介绍说,体育综合体有多种建设形式,有的利用大型商场建设,有的依托大型体育场馆,还有的利用废弃厂房改造。美国洛杉矶的L.A.Live中心、新加坡体育城等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体育综合体。我国也有了一些不错的范例,比如依托旧厂房改建的北京道境运动中心。

据了解,目前我省较大的体育综合体不过一两家。“除去对此不认识、不了解,相对于一般的健身场馆,体育综合体占地面积大,涵盖业态多,不论前期建设还是运营维护,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且回报周期较长。”庞善东分析说。

杨丽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邢台博远运动中心总营业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仅装修、设计、施工等改造费用就达到1600多万元。正式营业后,每天的人工成本、电费等费用加起来就需要大约1万元。“中心目前虽运营良好,但还是希望相关部门多给点扶持,以降低成本,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为减少前期投资,一些企业寄望于“腾笼换鸟”,通过租赁、改造废旧厂房来进行体育综合体开发建设。但由于废旧厂房的产权比较复杂,又面临规划拆迁等不确定因素,企业一般不敢介入太深,只能选择签一两年的短期合同,而且一旦遇到拆迁,前期投资就打了水漂。这让一些原本投资意向很强的企业不得不放慢脚步。

不过,涿州体育工厂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据悉,涿州体育工厂成立于2015年6月,是在原煤炭部地质机械研制厂基础上改建成的一座大型运动主题公园。据涿州体育工厂负责人农恒政介绍,他们采取的是地质机械研制厂以土地入股,他们负责出资、运营和管理的合作模式,收益双方共享。

体育商业人才的紧缺也是限制体育综合体发展的重要原因。“体育综合体可不止让人们健健身、购购物那么简单,而是可以进行体育会展、赛事承办、体育演艺等多方面开发,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的状况是缺乏相关人才,懂商业的往往不懂体育,懂体育的又不懂商业。”庞善东表示,希望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注重体育商业人才的培养,以体育综合体为突破口,打开体育产业的新天地。  (记者陈华)

体育综合体你了解多少?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鼓励各地建立体育产业部门协同机制,将体育产业政策的贯彻落实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评比。随着国内高速城镇化进程结束,城市更新与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将向体育产业倾斜,城市的体育综合体等小型体育场所将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部分。《纲要》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把体育服务综合体作为承载体育服务于体育消费的重要载体,体育综合体将成为继体育小镇后国家和各地政府又一重点发展项目。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体育综合体?为什么要发展体育综合体?发展体育综合体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又该如何落地体育综合体?这些问题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

从定义上来看,体育综合体是以特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服务为内核,集健康、文化、休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它既是至关重要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又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功能区。在运营过程中,体育综合体突破传统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串联起更多样化的需求,其中以运动消费为主导的客群可以获得餐饮、亲子、教育等方面的满足,而以购物消费为主导的客群可以获得味蕾、视觉、感官的冲击;不同需求间的自如导流,形成了多角度的生态链条,扩大了项目的辐射能力。

新加坡体育城是“2030年新加坡体育远景规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交通便利,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约70个足球场大小,耗资约10亿美元。

这个项目目前是世界上第一个纯体育娱乐产业PPP项目。所谓的“纯”就是指投资方纯粹是依靠运作体育娱乐相关设施和赛事活动来获取收入,从中赢得利润。她不是一个综合性合同其中通过其他住宅配套设施的开发来获取收入,赢得利润。可以说,这也是新加坡政府与民间资本的一次全新大胆的尝试。它是亚洲首个集合体育、休闲娱乐、商业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

新加坡体育城提供了举办主要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各种公共空间的场所,不仅是世界级体育赛事的目的地,同时提供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的设施。

在设计和建设方面,城市动态功能组团与体育综合设施之间的有效融合,设计和建设时将其放在整个城市当中来看,以期与周围城市功能实现动态融合。建成后已带动周边相关功能的提升,活跃城市氛围。虽然面积整体只有35公顷,但是尝试节约利用土地和能源,以奥林匹克公园的功能作为整个体育城的基本设施。

赛事日常两不误:体育城的体育赛事设施的建设与运用和社区日常体育设施的使用相结合,在设计和兴建时就充分考虑体育城不仅可以举行重大体育赛事、大型娱乐活动,也可以满足社区日常体育活动需求,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使体育城不仅能够成为举办赛事的绝佳场所,而且是老百姓日常休闲体育活动的好去处。

在融资管理运作方面,新加坡体育城是新加坡第一个体育娱乐类PPP项目,政府机构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具体负责招投标工作,确定项目公司,并对其后续进行监督合作并重。从设计、建设、融资到运营管理都是财团需提供的PPP服务范围。政府在这个项目上成功地获得了来自私营企业的支持,共担风险。PPP项目公司需承担体育城设计和建造风险、融资风险,到了运营阶段需要承担可用性风险和服务性能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入回报。政府则只是需要与PPP项目公司共同承担需求风险,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支付相应的款项,同时获得部分第三方收入。

场馆资源集约性。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在新建业态融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同时,鼓励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城市空间,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设施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

资金来源多元性。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通过多种模式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和运营,更好地发挥体育服务功能,促进体育消费。

运营模式商业性。坚持创新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体育服务综合体多种运营方式,建立商业模式,转变消费方式,提升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社会化运营水平,激发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活力。

业态发展融合性。坚持以体育本体产业为主,积极拓展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会展等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推动资本、信息、人才集聚,打造业态融合、功能聚合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

服务内容公共性。坚持适应群众消费新需求,突出体育服务主体内容,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双节假期不停工|中建八局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火力全开”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10月1日,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广州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建设现场,1000余名建设者坚守岗位,加快推进建设进度。

项目当前正处于桩基施工阶段,施工现场10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分四个区域同时施工,挖掘机、吊车、罐车不停穿梭,1000余名建设者昼夜轮值、分班作业,24小时“火力全开”,现场热火朝天,一片大干快上的建设场面。

“中秋国庆不回家、不休息,我们会一直坚守岗位组织施工,为项目的早日竣工贡献八局铁军力量。”中建八局项目管理人员介绍道。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项目部120余名管理人员放弃“双节”假期,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全力冲刺桩基施工节点。

据了解,南沙全民文化体育综合体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南邻伶仃洋,是集文化、旅游、体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其中由中建八局承建的综合体育场规模坐席为6万座,定位为甲级综合体育场,建筑面积约18.6万平方米(含平台),建成后可以满足国内顶尖赛事及国际单项赛事的举办条件,兼顾演出、展览等多功能需求和赛平两用功能空间切换。(马松涛)

在体育被高度重视的当育综合体火热

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大型商场里,在各家服装店、饰品店、餐饮店之中,开始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机构。大型玻璃落地窗作为外墙,机构内开展着各种新颖及激烈的体育活动,引得群众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

“我们家附近的商场,现在第五层楼就新开了很多家体育培训机构,”一位家长对笔者描述道,“其中有一家是室内滑雪,非常新颖,孩子每次都会特意跑去看很久,想要报班上课。”

是的,如今商场内的体育机构,除了常规一些的大众项目,如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以外,也开始有越来越多新颖的机构入驻,比如室内滑雪、室内溜冰、室内冲浪。甚至在上海的一家商场的最高层里,还入驻了一家马术机构,直接将一个小型马场搬进了商场。

这些体育机构的场馆装修漂亮且占地面积庞大,在商场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路过行人的目光。机构也纷纷打出自家的课程价格,大部分的新店开业都有各自的报名优惠及体验课优惠。在这些机构的门口,皆围绕着众多前来咨询和观望的家长们。

这些机构涌现的背后,正印证了央视财经在九月公布的一组令人惊叹的数据:我国目前有37万家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以上两类培训相关企业新增3.3万余家,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9%。

体育机构涌进商场的热潮背后,离不开政策对于体育行业的大力扶持。九月期间,有关于体育赛道的政策频频下发,就在近日,体育赛道也仍在接连接受到来自政策的好消息。

9月23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闻发布会,会上明确指出:作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十大专项行动”之一,体育领域促进消费工作将充分发挥北京“双奥城市”特色优势,计划到2025年,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体育消费城市。

而落实到更贴近学生的成绩层面,近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将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由过去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

《通知》进一步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周小学不少于4节、初中和高中不少于3节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幼儿体适能游戏活动。

不论是在体育设施还是在学生分值上,政策的频频推出皆在大力提高着体育在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让商场内体育机构的涌现,开始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与积极探索。

随着商场内体育机构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一个概念开始逐渐重回大众的聚焦视野,那便是——体育综合体。

体育综合体是以特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服务为内核,集健康、文化、休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它既是至关重要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又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功能区。

显然,相较于专门开设的体育综合体来说,那些遍布在商场内的体育机构更像是另一种体育综合体的发展新形势。而实际上,将体育机构开进商场,已经是多年来就一直在探索和存在的消费业态。

商场不仅能够给体育机构提供优质宽阔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商场还能给机构们带来庞大且源源不断的客流量。只要机构身处于商场之中,就一定会吸引大量群众驻足与围观,从而更方便机构去传播自己与介绍自己。

“体育机构开进商场,最直观的一个优势便是能够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一位体育机构的管理人员对记者表示道,“身处在繁华商圈里,大部分客流量其实都是自动流入的,这对于品牌的传播和介绍都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开进商场里的体育培训机构,还可以一站式解决家庭综合需求。比如:在孩子们愉快的进行体育培训课程的同时,家长们便可以在商场内进行购物、社交等一系列日常活动,省去接送孩子的路程交通时间,并且增加趣味性。

某体育企业董事长曾对媒体表示道:“体育综合体的消费驱动力,来源于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这样的需求延续到商场空间里,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综合体,算得上体育综合体概念推广的起点。而后面,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逐年释放利好信号,体育综合体的建造也开始升温。

而随着2016年7月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场馆服务业归为重点行业,提出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这个概念更是被迅速推向高潮。政府、地产商和传统体育培训中心共同发力,比如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地都有明显动作。

在政策的推动以及市场的作用下,体育综合体因便利性、综合性等优势越来越被用户接受,但是从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来看,体育综合体还存在很多弱点,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运营方面的困境,也就是缺乏专业的管理层。

大多数体育综合体的运营团队中,懂体育的人未必有足够的商业头脑,有商业头脑的人未必懂系统的体育培训,因此在综合体运营过程中,我们迫切需要既能做好体育内容又能开发出好的商业模式的人才。

对此,有专业人士坦言,“针对体育人才紧缺的问题,可以采取与学校共建的方式,与各方相关专业学校展开共建活动,对退役运动员进行专业培训,与高校开展定向培训班,毕业后定向就业等等,多方面来解决人才的需求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愿意把空间留给运动场馆或者体育项目,在满足人们精神娱乐的同时,也拉动消费。可以说,在体育+商业的模式下,体育综合体已经成为便捷人们生活的一个主打方式,从体育馆、运动场的集合,进化为城市区域中心,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可以在这里运动、社交、休闲、学习等等。可以预见,在体育被高度重视的当下,体育综合体将玩出更多花样,出现更多的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解密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我省体育人出版《综合体

什么是体育综合体?体育综合体的由来?体育综合体怎么开发?未来走向如何?……日前,来自湖南体育产业集团的邬新邵新作《体育综合体》一书,为大家揭示了“体育综合体”这一时代产物背后深刻的发展逻辑和作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邬新邵表示,近年来,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下,体育运动已逐渐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综合体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同时,除了政策的推动,体育综合体的出现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它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对“健康”“绿色”“效益”“创新”的追求。

他在书中指出,体育综合体是一个以体育资源为载体的产业系统,主要依靠体育场馆设施的平台和载体作用,通过“体育+”和“+体育”的经济范式,促进体育与休闲、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医疗、体育与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集体育竞赛表演、全民健身、体育旅游、休闲娱乐、商业会展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聚集体,为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串联起更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此外,本书还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围绕体育综合体的运营模式和投资模式,详细解释了“体育综合体”为什么能?为什么可以打破传统体育场馆运营难这一世界性难题。

据了解,《体育综合体》一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体育综合体的著作,作者邬新邵长期致力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现为湖南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湖南五环体育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30多年来,他先后从事工程建设、体育教学、体育产业等多个领域,先后出版了多本相关专业著作,发表了许多专业论文。

袭新:“体育强国国家战略;体育综合体应运而生”

袭新:中国体育产业未来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来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未来将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围绕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体育改革创新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中外体育人文交流、 推动冰雪运动全面发展、发展新时代新潮流运动推广、新型环保便捷体育场馆投资建设等方面有一系列新战略和新的政策支持。发展体育强国也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使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袭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 1000 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2021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印发;2022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新修订的体育法将“社会体育”章名修改为“全民健身”;把国家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写入法律。未来国家将会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更环保便捷的健身场所及设施,开展更丰富的赛事活动,促进学生、群众更科学健身,营造广泛参与全民健身的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让体育发展成果切实惠及人民群众。真正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落实国家“体育强国”战略。

袭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点明了2035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体育场馆板块将会出现不同业态及产品的优化升级;新业态、新组合的出现将会带动新消费;产出更多新内容去覆盖更多体育新领域。体育运营板块将会涌现更多能够融合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旅游体育的“体育综合体+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的建成,会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的健身体育需求。体育综合体会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需求布设各类运动场馆、冰雪场馆和新型智能健身设施,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市民的各类健身意愿。将会极大地提高“全民健身”的效率;丰富群众体育的各项内容。同时体育综合体、体育公园的策划让运动和自然和谐共融,正是“体育+公园”实践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拓展新潮流运动的有效资源整合。未来一定会成为体育产业内容落地的趋势。

记者:操盘策划北京规模领先的“教育综合体”跟“体育综合体”有什么心得跟大家分享?

袭新:2017年率先在北京提出并策划运营四万平的“教育综合体”;是北京现存规模体量领先的“教育综合体”;2021年基于“体育强国”战略策划操盘北京规模领先的十三万平“新潮流体育综合体+冰雪运动综合体”。“教育综合体”和“体育综合体”的内容输出方向不同;但是运营的底层逻辑大致相同;都旨在通过在大的“综合体”平台搭建概念下为运营商提供“投资+品牌+策划+引流+综合服务管理”的输出来汇总更多优质的运营商资源;一方面可以整合不同板块优质的“流量”为综合体赋能;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年龄层次的集群消费力覆盖;再招商定向商业配套入驻来形成“精准综合体配套营销”。同时综合体改造可以把城市大型废旧厂房重新赋能开发,可以迅速推动“城市更新”计划;也可以利用“体育+”的模式达成跨区域、跨行业和细分领域的资源整合,实现利益最大化,为运动体验提供更多可能。“体育综合体”与政府、学校、商业、住宅、康养、旅游、方舱医疗、应急储备等多种城市业态均有可融合契机,可根据不同业态方式进行体育综合体结构搭配,进而提升项目价值。体育综合体的智能化升级一方面能够降低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难度,提升参与意愿,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智能”可以提高用户体验感受,增加用户黏性。同时为政府、运营商提供有效数据带动产业升级及发展。优质的综合体项目还需要有效结合“品牌赛事资源+独立文创产品体系+co-marketing+公益融合+学校定向研学”才能不断地形成核心竞争力。体育综合体是新时期体育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体育强国”战略落地的有效体现。2023年将致力于通过北京“教育综合体”+“体育综合体”样板间的打造复制到全国各地。投资运营更多的“综合体”项目为各地政府、学校、商业、住宅、康养、旅游、方舱医疗、应急储备板块赋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